*步驟一:核對畫冊是否真的。
*步驟二:了解由什么層次的出版社出版。
*步驟三:了解編著者的身份、口碑。
*步驟四:可大力抖動畫冊,如有造假插頁可能掉落。
*步驟五:可到書店、圖書館尋找同樣畫冊進行對比。
“想也沒想到造假的人竟然把權威出版物其中一頁替換掉并做舊,造假手法幾近天衣無縫,我這才著了道”,一名在藝術圈浸泡了近20年的北京行家近日栽在一本假畫冊上。最近出現(xiàn)了一種新造假手法,造假者竟把權威出版物其中一頁替換掉并做舊,造假手法幾近天衣無縫。
“除非是權威出版,否則2000年后出版的畫冊我一概避而遠之”,一名初入收藏行當?shù)哪贻p收藏者認為目前出版畫冊出現(xiàn)兩個大問題,一是名不符實,許多“無名小卒”夸大宣傳,或攀名家大樹“博上位”;二是假畫冊滿天飛,或者是非權威出版社出版畫冊,或者在權威出版畫冊上動手腳。
在美術書店可以看到,除了深得民心的大名家畫冊外,還有許多聞所未聞的“貓王”、“狗王”、“牡丹王”,大大小小畫家通過畫冊上的噱頭吸引讀者。有收藏行家認為,收藏新手們難免會被這樣的宣傳勢頭所吸引,畢竟大多數(shù)收藏者還處于像買股票一樣“被動收藏”的初級階段。
一名畫冊出版編輯認為這種宣傳并沒有違反相關出版法規(guī),對收藏者也沒有直接的誤導。這位編輯認為,中國的畫家偏向保守、默默無聞,他們的宣傳推廣遠遠不夠,只有個別畫家個性、行為較為張揚,對自己進行炒作也僅是個別現(xiàn)象。他的態(tài)度是寬容對待畫家的宣傳,但要了解畫家的虛實,如個別畫家也曾在畫冊上捏造自己曾獲得“國務院津貼”或“全國貢獻獎”等。
假畫冊是所有行內人最頭疼的問題。一名畫廊經營者對部分出版社以賣書號為盈利手段的做法感到氣憤:“如畫冊的最高檔次‘大紅袍’,一個書號18萬元,有的出版社收了這18萬元后就睜只眼閉只眼了,誰還管真假?!彪m然出版業(yè)人士解釋賣書號的行為為法規(guī)所禁止,但市場人士稱賣書號的做法屢禁不止。
一名行內人士甚至透露借畫冊作假的內幕:“比如我搞到了幾十張某大名家的字畫,從中調選部分比較過關的,就可以出一本名為《××精品集》的畫冊了。再與某出版社搞好關系,或買個書號,把書給出了。”
這些精明的商販花十多萬元出書的目的并不是賣書所得,而是因為曾出版的字畫銷路更佳。這樣的出版物不以行家為“獵物”,目的在眼力不足的初級收藏者和需要字畫送禮的買家身上。
在真畫冊上動手腳的例子也比比皆是。近來市場瘋傳的造假方法是在權威出版物中抽掉一張,將贗品拍攝制作后插入原來的位置,并故意制造因為被長期翻看而造成的破舊效果。這種方法初現(xiàn)時騙倒了許多行家。
但是,大多數(shù)行家對屢屢發(fā)生的上當案例有不同看法:如果不是收藏者本身具有各種致命的弱點,完全有可能避免被造假者牽著鼻子走。
另外,有收藏者認為除了出版社畫冊外,畫廊或館藏機構出版的畫冊可能更具有大的參考作用。收藏行家認為,知名畫廊的出版物具有一定參考作用,特別是曾在畫家作品展覽期間出版的畫冊可信度更高;而館藏機構的出版物來源可能較為清晰,但只代表其館藏情況。
一名資深收藏者認為,不能盲目相信出版物,但也無需草木皆兵,要利用出版物作為鑒賞、收藏的依據(jù),也要樹立考證心態(tài)。他認為,對于專業(yè)問題要懂得尋找正路的專家,對于沒有技術難度、花心思就可以解決的問題,就要靠自己用心處理。如對畫冊有疑問時,完全可以到書店或圖書館找到同樣的圖冊進行對比,結果不問自明。 |